簡介
扁平足(如圖一、二)俗稱鴨母蹄,指足部在站立或踩地時,足底內側足弓中間變得扁平且貼平於地面
圖一
圖二
足底內側足弓(如圖三):是由正常的足部骨頭及關節結構組合成類似弓箭的弓,再由足底的蹠膜及後脛骨肌腱(如圖四)組合成類似弓箭的弦,這個弓箭的組合在支撐體重時就好像是足底的避震器,若是硬的弓或軟的弦失去支撐的能力,就會造成內側足弓的塌陷,表現出來就是扁平足。
圖三
圖四
幾乎所有三歲以下的嬰孩足部外觀看起來都是扁平足,此乃由於內側足弓尚未發育完全,而且足底有肥厚的軟組織生長。
三至六歲的小朋友扁平足盛行率高達65%,至於成人約有15%為扁平足。
性別:在國外有關扁平足發生率文獻,都是女生略多於男生,但在台灣所做的小朋友研究中發現,扁平足的發生率反而是男生略高於女生
扁平足種類
1.功能性扁平足(柔軟型扁平足):當足部不受力時(不踩地),內側足弓可以呈現出來,但當足部受力時,內側足弓形狀就會消失,稱為功能性扁平足。
2.結構性扁平足(僵硬型扁平足):不論足部有沒有受力,內側足弓形狀皆呈現塌陷狀態。成因多半是天生足部骨頭的排列有問題
診斷
1.赤腳站在地板上,看看足底部內側(大拇指側)中間部分是否有一個與地面懸空的地方,這個部位就叫做足弓。如果足弓太小甚至完全沒有足弓就叫做扁平足。相反地如果是足弓太大,腳著地的時候會有很大的空隙看起來就像拱門一樣,則稱之為高足弓(如圖五、六)
圖五
圖六
2.必要時可用x光檢查看看骨頭是否有不正常的地方(如圖七:跟骨角度小於18度為扁平足,大於32度為高足弓或者稱之為爪足)
圖七
症狀
1.大部分的扁平足沒有任何疼痛,但部分小朋友可能會抱怨站不久或走不遠,有些小朋友平衡感較差,走路容易跌倒,放學回家後總是會喊腳痛,腳跟外翻(如圖八、九),走路內八或外八,鞋跟內側比外側磨損更快
圖八
圖九
2.青少年期:扁平足的併發症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發生,由於體重和活動量增加,使得腳底的血管及神經受到壓迫,足部產生疲勞感、足部肌肉拉傷、足底筋膜炎、小腿疼痛及膝蓋疼痛等症狀.
3.對成年人來說初期只是走路走久了會感覺腳踝和腳底部位的疼痛,但是慢慢會延伸到小腿、膝蓋、髖關節甚至產生下背痛
治療
一般而言功能性扁平足不需要治療
1.三歲以下幼兒扁平足不需做任何治療,只需觀察追蹤即可。切勿讓未滿十個月大之幼兒,足部太早承重,尤其是太早使用學步車或螃蟹車去學走路
2.三至十歲小朋友如果有扁平足合併足部外翻,應在三歲時給予特製醫療鞋墊(圖十)來支撐足弓,讓足部維持在一個正確的位置發育,才不會造成其他的相關組織承受不正常的力量,造成發育上的異常。足弓支撐墊也不能太高,否則會造成原有之足弓失去其功用而且產生疼痛。日常生活中鼓勵小孩鍛鍊肌肉韌帶的力量,例如赤腳在草地或砂石地上玩耍、爬樓梯,多做跑、跳的動作,如跳彈跳床、跳繩等,都可以加強及促進足弓的發展。扁平足的小朋友很少需要手術治療。
圖十
3.成人的扁平足則利用適當的鞋內墊所提供的支撐,來維持正常的足底結構,分散足底三點受力來減低因足部所造成的疼痛,並改善足部、膝關節及脊椎受力與調整身體重心線,避免體重過重或做過分承重的工作。
可伸展足底筋膜和阿基里氏肌腱,幫助肌肉及韌帶增加彈性和減少這些區域的壓力,一天二到三次,可舒緩部分的疼痛和不適。
4.成人如果第3項治療無效,可用傳統的物理治療或者最新的聚焦式震波治療來解除疼痛
黃有明醫師
請至本診所看診諮詢。
扁平足請掛骨科/一般外科,主治醫師:黃有明院長
祥明診所連絡資訊
門診時間:點此查看門診時間
網路掛號:點此前往網路掛號頁面
服務專線:02-22467650
診所地址:新北市中和區中和路171號